一直都知道人生來本來就是孤獨的,但除了學習與自己的孤獨自處不感到寂寞外,學習與別人相處的課題,對我來說是更為困難的一部分。因為工作的關係,時常處於孤獨的狀態,猶記得獲得這份工作之後,因為沒有人跟我一樣,跟我同樣的性別同樣的年齡擔任相同的職位,沒有任何人可以當我的榜樣(但事實上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原本就會發展出不同的模式,走出不同的道路,跟這些外在的生理狀態沒有絕對的關係),非常困惑,一直思考著我該怎樣扮演好這個角色。 一年多以後,在頻繁且忙碌的差旅中,回到旅館我崩潰了,當時已經好幾個月沒有跟家人或朋友碰面,所有的聯繫只有網路,加上偶爾的電話(我其實是很不愛講電話的人,電話對我來說是拿來討論重要的事,有急迫的需求或渴望我才會打電話,多數的工作和事情都在會議、信件、網路的即時訊息完成溝通。很多時候也不方便接電話,久而久之,我成為一個仰賴網路的人)。那天夜裡,我打了電話給當時和我在同一個城市,曾經跟我做過相同職務的朋友E,請求他到我面前與我說說話。已經不太記得那天談話的內容和細節,但見到他真的非常感激,也讓我鬆了口氣,那時候才明白,每天雖然我跟大量的人群碰面,但其實我是非常寂寞的,而不是孤獨。 我以為我跟孤獨處得很好,因為從小被當成獨生女養育直到七歲弟弟誕生,十二歲以後擁有自己的房間,也幾乎都在那個空間裡與自己度過泰半的時光,直到十五歲離家(搬到學校宿舍,後來回家兩年,之後就再也沒有搬回家過了,因為學不會如何與家人相處)。從小就喜歡東奔西跑,很小就開始打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和衣著,探索自己好奇的事物,音樂和書籍一直都是我的好朋友,應該不會有寂寞到無法忍受的時刻,結果還是崩潰了,才知道原來還是有好多需要練習的事情。 還沒有體會過什麼是絕對的孤獨,工作範圍不算小,但觸及的區域都是可以溝通的人群,就算一個人到語言不通的地方旅行,還是能夠跟陌生人用肢體語言或者紙筆溝通,想想要感受到絕對的孤獨對現代人來說還是挺困難的一件事,把所有對外的聯繫切斷,也不跟陌生人交流,並且還要避開小動物,真不容易!雖然看起來很獨立,也確實大半時候我可以一個人喜悅的去完成很多事情,比如:唱歌、喝酒、看電影、吃飯、逛街、看展覽、看表演、旅行⋯⋯偶爾會在夜裡喝多的時候,身旁正好有熟識的人可能會潰堤,也做好一直一個人的準備,所以必須學會愉悅的自處。 並不是沒有談過戀愛,也不是沒有跟別人一起生活過,但總是獨處的時候比較不麻煩,不需要考慮另一個人的感受,因此單身好多年也沒有很積極的想要跟別人交往,直到遇見T先生出現,推翻了這些想法。他是個很能夠享受孤獨的人,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,但其實自己也是,只是談起戀愛來,總是有很多想望。一直嚮往有個地方,在我回去的時候,我知道另一個人會在那裡與我相伴,就算我回到那裡的時候他正好不在家,但我知道他只是出門去,晚點就會回來。當你回到那裡能夠感到安心,不過這個空間必須夠大才行,至少每個人要有獨立的空間,我們是親密的生活伴侶,彼此信任且尊重,互相分享生活互相為伴。 正在探索伴侶的可能性,伴侶不一定要有婚姻關係,婚姻關係對我來說只是在緊急事故發生的時候,可以名正言順的協助伴侶去處理一些事,並不是絕對的需要。我不要在摯愛危急的時候卻束手無策,這是目前婚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影響。知名的心理醫生王浩威與他的婚姻諮商師女友是很成熟的一對伴侶,他們同居一起生活相互需要但不干涉對方的專業領域,信任對方一起成長。這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,人際關係尤其是,得隨著伴侶互相調整模式才能一起生活下去,無趣絕對是關係的殺手,學會自處,才能夠信任伴侶,讓對方自在的做自己,自己也能夠享受自由。 相當認同王醫師分享的一句話,來自英國的心理學家Donald W. Winnicott,他認為完美的相處關係是「Dare to be lonely in someone else's arm」那真的要非常信任對方才能做到啊!就算無話可說,躺在對方的懷裡還能夠享受孤獨,很高的境界。我只好繼續練習。 這是最近思考比較多的一件事,也正好看到劉若英的新書《我敢在你懷裡孤獨》,所以把這本書找來讀後的感想。
想了很久不知道該放上哪一首歌,放這一首好像有點跳tone,不過她唱的也是事實,誰從來都無法屬於誰,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,只能珍惜所有相處的時光。